究竟什么是“一笔书”?为何历代书家都在探究?

究竟什么是“一笔书”?为何历代书家都在探究?

张彦远谈到书画法的用笔时,特别指出这“ 一笔而成,气脉通贯”,和罗丹所指出的通贯宇宙的一根线,一千年间,东西艺人,遥遥相印。

可见,中国书画家运用这“一笔”的点画,创造中国特有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是有它的艺术原理上的根据的。

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书、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象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所记述的戚文秀画水图里那样“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超腾回折,实逾五丈矣”,而是象郭若虚所要说明的“ 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并不是)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

这才是一笔画、一笔书的正确的定义。

所以,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 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功一个艺术境界。

用笔怎样能够表现骨、肉、筋、血来,成为艺术境界呢?

三国时魏国大书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笔迹(点画),突破了空白,创始了形象。

石涛《画语录》第一章“一画章”里说得好: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下,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心,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下,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心,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

所以,锺繇说:“流美者人也。”

所以,罗丹说:“通贯大宇宙的一条线,万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会产生出丑来。”

画家、书家、雕塑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

所以,石涛又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行远登高,悉起肤寸,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罗丹所说的这根通贯宇宙、遍及于万物的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虚甲骨文、在商周钟鼎文、在汉隶八分、在晋唐的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人类从思想上把握世界,必须接纳万象到概念的网里,纲举而后目张,物物明朗。中国人用笔写象世界,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瑗)张(芝)锺(繇)王(羲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而为墨道之最。”又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廿七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隋僧智永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发其旨趣。智永的永字八法是:

侧法第一(如鸟翻然侧下),一 勒法第二(如勒马之用缰),| 努法第三(用力也),亅 趯法第四(趯音剔,跳貌与跃同),/ 策法第五(如策马之用鞭),丿 掠法第六(如篦之掠发),ノ 啄法第七(如鸟之啄物),ヽ 磔法第八(磔音窄,裂牲谓之磔,笔锋开张也)

侧法第一(如鸟翻然侧下),一 勒法第二(如勒马之用缰),| 努法第三(用力也),亅 趯法第四(趯音剔,跳貌与跃同),/ 策法第五(如策马之用鞭),丿 掠法第六(如篦之掠发),ノ 啄法第七(如鸟之啄物),ヽ 磔法第八(磔音窄,裂牲谓之磔,笔锋开张也)

八笔合成一个永字。

笔画的变形多端,在于反映生命的运动。这些生命运动在宇宙线里感得自由自在,呈“翩翩自得之状”,这就是美。

但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跳进眼帘。

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笔阵图里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力量。

一个横画本说是横,而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

锺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这里见到中国人的美学倾向于壮美,和谢赫的《画品录》里的见地相一致。

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象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

我们从古人论书法的结构美里也可以得到若干中国美学的范畴,这就可以拿来和西方美学里的诸范畴作比较研究,观其异同,以丰富世界的美学内容,这类工作尚有待我们开始来做。

本文作者 宗白华先生,江苏常熟人,著名美学家,毕业于法兰克福、柏林大学,任教于南京大学、北大。 著有《美学散步》,影响很大。还有,文中“壮美”这个词总结得真妙,比“正大气象”还要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