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缠论量化投研,(https://xueqiu.com/6801346987/336608117)
【引言:雪人股份的 “冰与火”】在 A 股市场,有一家公司堪称 “冰火两重天” 的代表 — 雪人股份(002639)$雪人股份(SZ002639)$ 。它既是全球制冰设备的隐形冠军,用-271℃的超低温技术征服了核电、冰雪场馆等硬核领域,又在氢能源和核聚变这两大 “未来能源” 赛道疯狂押注,最近更是因为股价坐上过山车而成为资本圈的焦点。这家从福建长乐小作坊起步的企业,究竟藏着怎样的逆袭密码?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它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股价狂飙:氢能概念股的 “心跳时刻”】最近一个月,雪人股份的股价堪称 “妖股” 附体:从 4 月 24 日的 7.62 元飙升至 5 月 27 日的 10.32 元,涨幅超 35%,期间还出现两次涨停。5 月 23 日那波 10.04% 的涨停更有意思,当天成交额达 16.12 亿元,换手率 27.22%,深股通席位一边狂买 1.07 亿元,一边又抛售 1.26 亿元,上演了一出 “多空大博弈” 的好戏。
这波上涨的导火索,是公司在氢能和核聚变领域的双重突破:与日本合作的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短堆完成验证,适配 200kW 系统的离心式空压机正式量产;更重磅的是,公司斩获中核集团聚变堆制冷设备 1.7 亿元订单,直接点燃了市场对 “人造太阳” 商业化的想象。
股民们调侃雪人股份是 “氢风一吹就上天”,但看看这 214 倍的市盈率,再瞅瞅 2024 年刚扭亏的 3599 万元净利润,这到底是 “氢能先锋” 还是 “概念炒家”?建议投资者别光盯着 K 线图,先把公司的技术账本翻个底朝天再说。
【第二章 冰与火之歌:从制冰机到 “人造太阳” 的逆袭】一、草根逆袭:制冰机里的 “破冰之旅”1990 年,18 岁的福建小伙林汝捷揣着东拼西凑的 50 万元,在长乐市创办了雪人制冷设备公司。这位高中辍学的年轻人,在日本三菱重工偷师学艺时发现了商机 —— 国内制冰设备市场几乎被欧美垄断,而他研发的日产 2 吨片冰机,凭借 “刮冰刀” 专利直接打破技术封锁。
2001 年,雪人股份的片冰机打进沃尔玛、家乐福的冷链系统;2003 年,产品更是跟着核电项目走出国门,连日本客户都惊呼 “中国造冰机性价比逆天”。到 2011 年深交所上市时,雪人股份已经是国内制冰设备的 “隐形冠军”,市值突破 50 亿元。
二、赌上身家:氢能赛道的 “豪赌时刻”2016 年,林汝捷做出了改变公司命运的决定:斥资 4 亿元收购瑞典 OPCON 公司,拿下氢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技术。这在当时被质疑为 “用买白菜的钱买钻石”,但林汝捷赌对了 ——2017 年,雪人股份又以 2100 万美元入股加拿大 Hydrogenics,彻底打通 “水电解制氢 - 加氢站 - 燃料电池” 全产业链。
不过,这场豪赌差点让公司 “翻车”。2018 年,氢能源补贴退坡叠加原材料涨价,雪人股份净利润暴跌 90%,股价从 18 元跌至 5 元。林汝捷不得不抵押个人资产填补现金流,甚至被调侃为 “卖房救企的福建老表”。
三、弯道超车:核聚变的 “科幻剧本”就在氢能业务艰难爬坡时,雪人股份又盯上了更疯狂的赛道 —— 核聚变。2023 年,公司研发的兆瓦级氦气压缩机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成功打入中国环流三号、ITER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项目,订单金额超 5 亿元。这项技术有多牛?它能在 - 271℃的超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让 “人造太阳” 的等离子体约束成为可能。
林汝捷这半辈子堪称 “赌神”:从制冰机到氢能,再到核聚变,每次押注都踩在时代的脉搏上。不过,投资者得擦亮眼睛 ——2024 年氢能业务营收占比仅 18%,核聚变更是刚起步,这碗 “未来能源” 的饭,还得慢慢熬。
【第三章 财务解码:扭亏为盈背后的 “甜蜜烦恼”】2024 年,雪人股份终于迎来 “翻身仗”:营收 22.85 亿元(+12.4%),净利润 3599 万元,彻底摘掉 “亏损帽”。这背后有三大功臣:
传统业务回暖:冷链物流新基建带动制冰设备订单增长,沙特 NEOM 未来城项目贡献 2.3 亿元收入;
氢能降本增效:金属极板电堆耐久性突破 1 万小时,成本较进口降低 30%;
现金流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3.51 亿元,同比暴增 363.7%。
但甜蜜中藏着烦恼:应收账款高达 21.47 亿元,相当于净利润的 60 倍,一旦下游客户回款不及预期,随时可能引爆雷区。更尴尬的是,净利率仅 1.62%,靠卖设备赚的钱还不如银行理财利息高。
财务数据看似漂亮,但仔细一看,2024 年四季度净利润仅 242 万元,环比下滑 77.8%,明显后劲不足。投资者得警惕 “增收不增利” 的陷阱,毕竟氢能研发投入占比已从 9.09% 降至 6.23%,技术迭代风险不容小觑。
【第四章 风口之上:氢能与核聚变的 “双重暴击”】一、氢能:政策东风下的 “万亿蛋糕”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2030 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要达到 100 万辆。雪人股份早已卡位布局:
技术壁垒:双螺杆空压机通过丰田验证,液氢储运设备成本降低 30%,适配重卡的 200kW 系统进入量产;
场景落地:与中石化合作建设加氢站,为厦门金龙、宇通客车供应燃料电池系统,2025 年氢能订单预计突破 5 亿元。
二、核聚变:十年磨一剑的 “终极能源”虽然离商业化还有段距离,但雪人股份已在 “人造太阳” 赛道抢得先机:
技术突破:氦气压缩机打破国际垄断,真空室、冷屏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 96%;
订单爆发:2025 年新签中核集团订单 1.7 亿元,参与合肥 EAST 装置 1000 秒长脉冲运行项目。
氢能是 “近水楼台先得月”,核聚变是 “十年寒窗无人问”。雪人股份这手 “长短结合” 的牌打得漂亮,但投资者得清醒 —— 氢能业务要面对美锦能源、潍柴动力的围追堵截,核聚变更是需要持续烧钱的 “吞金兽”。
【第五章 雷区预警:甜蜜背后的 “暗礁密布”】一、应收账款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21.47 亿元的应收账款相当于公司总资产的 48%,其中账龄超过 1 年的占比 35%。一旦冷链物流、油气工程等下游行业景气度下滑,坏账风险可能瞬间爆发。
二、技术商业化的 “生死时速”氢燃料电池空压机虽然量产,但市场份额仅国内前三,而美锦能源的空压机寿命已突破 2.5 万小时;核聚变设备虽获订单,但距离经济性对标火电至少还需 10 年。
三、政策波动的 “黑天鹅”氢能补贴退坡、核聚变项目审批延迟等政策变动,可能直接影响公司现金流。2025 年 3 月,某地氢能示范项目因资金缺口暂停,雪人股份相关订单被迫延期,股价当天暴跌 7%。
雪人股份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 —— 一边是氢能和核聚变的星辰大海,一边是应收账款和技术验证的万丈深渊。投资者得问问自己:你是在买 “成长股”,还是在赌 “概念股”?
【第六章 结语:是氢能先锋,还是概念炒家?】从福建长乐的小作坊到全球氢能与核聚变的玩家,雪人股份用 25 年演绎了一场 “冰与火” 的传奇。它的故事里,有草根逆袭的热血,有豪赌未来的勇气,也有财务风险的隐忧。
对于投资者来说,雪人股份的价值取决于两个关键指标:一是氢能业务能否在 2025 年实现净利润 4600 万元的股权激励目标,二是核聚变设备订单能否在 3 年内突破 10 亿元。如果这两个目标达成,它就是真正的 “氢能先锋”;反之,可能沦为资本炒作的 “概念炒家”。
资本市场从不缺故事,但缺的是把故事变成现实的能力。雪人股份的未来,或许就藏在那 - 271℃的超低温压缩机里,藏在氢燃料电池的电堆中,更藏在林汝捷赌上全部身家的勇气里。
#核聚变领域据称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