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被《国家地理》评为“最美古村”和“中国最美乡村”。因为这个称号,篁岭晒秋也成了近几年一个很热门的网红打卡点。
Anyway,秉承着不会被网上的各种营销号吓退的意志,我还是“身残志坚”的踏上了前往江西篁岭的路。
打从第一次从深圳坐着绿皮火车前往湖南的吉首,十八个小时的硬座让我暗暗发誓再也不坐绿皮火车的硬座了,真的是身心俱疲,不仅坐不好,也睡不好,我都怀疑现在屁股扁扁的是因为当年坐了硬座的缘故。
时隔多年,我又踏上了坐绿皮火车的路上,因为是晚上出发,所以选择了硬卧,睡一觉就到了,又能节省时间又能省下一天的住宿费。
其实硬卧和软卧的区别不大,硬卧也是软的,有上中下三层,二层和三层比较窄,但是睡觉的话没那么吵,一层比较宽敞,但是睡觉的时候听火车铁轨的声音会比较吵,我觉得二层是最好的,又不用爬太高,我就是在二层。
到了晚上十一点左右列车还会贴心的关灯,方便大家休息睡觉,也会提醒大家注意保护自己的随身物品,以防睡熟了遭遇小偷之类的。
奇迹般的,这次居然在列车上睡得很好,将近六点钟的时候,列车乘务员还会提醒大家该起床了,有要到站的乘客该起来收拾东西啦。
简单的洗漱之后,准备下车。
DAY 1:深圳——九江——婺源,晚上卧铺,入住婺源缘来聚民宿
DAY 2:篁岭景区一日游
DAY 3: 婺源——深圳
没想到到了婺源天气偶有小雨,还变冷了,婺源站有大巴或的士直达篁岭景区山脚下,大巴准时准点出发,票价20元/人,如果赶时间可以选择坐的士,基本上师傅都会帮忙拉客,客满即走。
遇到一个师傅特别热情,一出站就跟着我问我需不需要用车,我说暂时不用,先去了趟洗手间,没想到出来之后他还等在外面,心头一软,就答应坐他的车了,一开始出价30元/人,砍了下价25元/人,不算贵很多,师傅也是热情到底,一直帮我提着行李。
后来他又把我交给了他同行的一个伙伴,说到时坐他的车,到时付钱给他就行,想着他们做这一行的,应该都是互相通气的,谁接的客路线最接近就谁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入住的民宿就在马路边上,都是当地自家的住房改建的,办理好入住,推开房间的窗户,看到外面的住宅建筑风格都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独具地方特色。
已经一天一夜没进食的我恨不得吃下一头牛,楼下沿街都是一些餐馆,所见最多的就是牛骨粉,找到一家评分比较高的餐厅,三四点的时候过来人还不算多,点了一个菜一份汤,米饭就自助的,满满一大盆。
江西菜大家都说是最辣的,他们的辣是深入骨髓的那种,连四川重庆湖南都自愧不如。初来乍到,先来个入门级的。辣椒炒肉一上来就闻到咸辣鲜香扑鼻而来,米饭紧随其后,农家菜就是用那种大锅爆炒的,火候够,有镬气,哐哐米饭干掉了两碗。
三鲜汤就是鸡蛋,香菇,上海青煮的汤,尤其现在天气转冷,喝一碗热乎乎的汤瞬间就驱走了寒意。
昨晚休息得很好,今天起了个大早,准备去篁岭村啦。
在景区门口看到卖小吃的,也是婺源的特色小吃——油灯子,里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闲聊,我选了一个萝卜丝的,一个酸菜的,一边啃着油灯子一边混进了排队的队伍。
篁岭景区的门票需要提前一天购买,门票是有包含上下车缆车的,这捆绑消费也是安排得明明白白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住在篁岭村里面的酒店,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住景区的,毕竟白天人实在太多了,而夜晚和清晨就是独属于篁岭村的宁静了。
到达山顶还能眺望到远处的梯田,远山云雾缭绕,相信在篁岭村还未开发之前,这里一定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山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餐厅古树,怕是只有在这些古村落才能看到了。
如今的篁岭分为山下新村和山上古村。山下新村是当地居民生活区,村里家家都建起了联排别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村民安居乐业。山上古村开发成了篁岭景区,区内景物以篁岭晒秋、梯田花海、山寨村落、徽派古建等为主要特色。
现在旅游业也恢复得七七八八了,在篁岭景区检票口也出现了各种旅游大巴车,都是一些退休了的老大爷老太太们,所以很自然的篁岭景区也是人满为患,即使这一天天气很冷,也依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入口处就有一个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想要了解一下婺源文化的可以进去参观一下,欣赏一下旧时婺源人们的生活起居,生活状态,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
据说篁岭景区的原住民都已经搬离了景区,这也是为了适应篁岭景区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这种做法有效地控制了商业化泛滥,同时保留了古村的建筑魅力,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一个相对纯净的古村落环境。
篁岭景区其实不算大,逛一圈下来两个小时就逛完了,但是如果你要细细品味的话,可能一天都不够。
花溪水街是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除古村天街外,又一条商业娱乐街。一条瀑布水流而下,高低错落有致,沿街分布有咖啡店,饮品店,文创店,陶瓷店。拾级而下,听着水流声,感受着这里的清凉,比起人头攒动的天街,这里仿佛更安于一隅。
天街是篁岭景区的主街道,也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两边商铺林立,篁岭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篁岭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木艺雕刻,吹玻璃,还能品尝到婺源的各种特色小吃,蒸汽糕、清明果、霉干菜扣肉烧饼,沿街还有两间很有特色的咖啡馆跟邮局,别看只有388米,却愣是让我呆了一个下午。
这棵柿子树算是篁岭的“老明星”了,每个来到篁岭的人都争着抢着要跟柿子树合影,熟透的柿子也没有人摘,任其在枝头熟透,然后掉落,在树下合影的人很容易中招哦。
天空飘起了小雨,远处的屋顶上还晒着一些农作物,也不见人来收,后来才知道因为篁岭成了热门的晒秋旅游景点,这里的原住民都是重新入驻的,而为了能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欣赏到晒秋的景色,所以屋外的玉米啊,辣椒啊,南瓜啊,豆子啊之类的农作物都是不会收的,不然就失去了篁岭的“特色”了。
它是逐渐消失的传统民间手艺,记得小时候会看到有人背着这个烧得乌黑的大铁桶挨家挨户的问谁家里需要爆米,你把家里的大米啊,玉米啊交给他,他就会装进他的那个大铁桶里,然后开始烧火,不停的翻滚,等到差不多了,“嘭”的一声,冒出一股白色的浓烟,打开一阵香味扑鼻而来,爆米花就做好了。
这家店的翻饼哥还上过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味道好不好吃不知道,但冲着这名气翻饼哥的饼倒是卖的很好。
制作手工麻糬也是个体力活,把煮熟的糯米饭放进石罐里,用木槌不停地捶打,旁边还有有人加点凉水进去,不然会黏住木槌,手工捶打的麻糬糯叽叽的,很好吃。
天气冷,这里唯一家的梅干菜炉饼也是很畅销,口味也很多样,选了经典的梅干菜,外皮酥脆的表皮,薄脆适中,每一口都能吃到梅干菜的味道,在我们那儿也叫锅盔。
乡村晾晒农作物是一种常见的农俗现象,在湖南、安徽、江西等山区都有。但篁岭的晒秋显得更为出名,不仅是因为黄岭村地处山间,其徽派建筑别具一格,山间炊烟袅袅,如果遇到夕阳西下,整个黄岭村笼罩在日落的余晖里,金灿灿的,就是一副秋收的景象。
由于篁岭地无三尺平,村庄平地极少,屋顶架晒成了主要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篁岭人家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顶层全层拓开搭起晒架。加上篁岭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也使得篁岭晒秋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在篁岭有好几个可以打卡的机位:
1:晒工坊:就是一个大平台,在景区最高的公共观景台,人最多,但是能跟农作物一起拍。
2:摄影吧观景台:本来是一家租赁衣服拍写真的店,但是可以免费上到三楼的观景台拍摄,木质的屋檐就像一个大大的画框把篁岭全景框在里面。
3:五桂堂:这里也是一个观景平台,会比大平台低一点,处于中间位置,是欣赏日落的好地方。
在篁岭村逛累了可以到天街的咖啡店——半岛南山,喝一杯咖啡休息一下,而且店里的杯子也很有特色,写着“篁岭”二字,拍照打卡都很好看。
门口的中国地图也很细节,把南沙群岛都画在里面了。
即便是从远处观看,这面墙也很显眼,而且有种历史的味道。
在篁岭还能体验到很多非遗文化,走进摄影吧一楼,你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纸灯笼,这些漂亮的纸灯笼都出自一位灯彩师傅之手。活灵活现的纸灯笼,恍惚下一秒这些小动物就会跳脱出来。
而在灯笼坊也可以自己体验一把制作灯笼的乐趣,彩灯师傅会很愿意倾囊相授的。
在篁岭村虽然也有几家餐厅,但是我更倾向于找寻篁岭的特色小吃,感觉小吃才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美味。
在篁岭村随处可见几个阿嫲围着火炉在上面烤着白乎乎的糯米团子,烤的外皮酥脆,内馅绵软,十块钱三个,还会加入一些芝麻糖粉,一口咬下去糯叽叽的,又不会很甜。
清明粿一般指青团,又称艾粄,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又称艾团、清明团子,约始于唐代,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甜口馅料或咸口馅料,甜而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以前吃清明粿都是在清明节前后,具有时令性,但现在在篁岭却不管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清明粿,加上天气下着雨,还以为现在是清明时节呢。
汽糕也是篁岭的一款特色小吃,在浙江衢州市的开化县和江西省婺源县流传历史悠久,它采用粗糙的早稻米为原料,将米浸泡一晚后磨成粉,加入水就变成了米浆,这浆不能太稀也不能太浓,而要根据天气变化不断调整,否则做出的汽糕不是太软就是太硬,咬起来总缺少弹性。
一直以为汽糕应该是甜口的,没想到确实咸口的,可根据个人口味,撒上虾仁、猪肉、豆腐干丝等馅料,咬下去松软可口。
在来篁岭的路上就看到这里有很多牛骨粉,而把吃一顿牛骨粉作为了此次旅途中的最后一环。在回婺源站的路上,就跟出租车师傅说,我要去吃牛骨粉,师傅一下子就明了,说道:“你是要去樊老头牛骨粉吧?!”我连忙点头。
来到樊老头店里,生意也是非常的好,有点了餐在店里吃的,也有过来打包带走的,店里面充斥着熬制牛骨的味道,餐品也很简单,价格也是超实惠,二十块钱一份牛骨粉,满满一大碗牛骨头,搭配一碗面,真的很经济划算。
你还别说,樊老头店里的牛骨是真的很香,吃完我都想打包一份带走。
虽然此次来篁岭遇到了不好的天气,没能在山上欣赏到异常日落,但是篁岭村的魅力是感受到了,我觉得旅行中带点遗憾是好的,因为有遗憾你才会对这个地方心心念念,才会想着下一次还要来,这不是不完美,而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