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有很强的心理边界感,所以并不希望别人知道太多。
他们明白不是所有生活都值得分享,也不是所有情绪都需要曝光。这种边界感不是疏离,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尊重。
3、高度敏感,避免社交比较带来的压力
研究表明,大约15-20%的人群属于高度敏感者。
他们对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和评价的影响。
当他们发一个朋友圈,发现没人给自己点赞或很少有朋友给点赞,他人有消极的评论,会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
为了避免这种影响,选择不发或少发朋友圈。
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式的明智。
4、追求完美,害怕展示不完美的自己
还有一种人,他们不发朋友圈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
每条草稿都要字斟句酌,每张图片都要精修到极致,最后却因为觉得“还不够好”而选择放弃发布。
心理学家将完美主义分为三类:自我导向型、他人导向型和社会规定型。
其中,社会规定型完美主义者特别在意他人评价,害怕表现出不完美的一面。
《广告狂人》中的唐·德雷珀说过:“人们会告诉你他们是谁,但我们总是忽略他们。我们宁愿他们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完美主义者深深理解这一点,他们害怕展示的真实自我不符合他人的期待,于是选择沉默。
5、活在当下,拒绝表演式生活
最后一种人不发朋友圈,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全然活在当下。
社交媒体有个微妙的特点:它既记录生活,又可能干扰我们体验生活。
当一个人忙着找角度拍照、构思文案时,他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当下的体验,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沉沦”的概念,指出人容易迷失在与他人的共处中,忘记了自己的本真存在。
朋友圈的表演性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种“沉沦”。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可能更加专注于生活本身而非生活的展示。他们品尝美食时不需要先拍照,看到美景时不需要立即打卡,经历感动时不需要急着转化为文字。
他们深深明白,真正的幸福是体验出来的,而不是表演出来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不发朋友圈?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都不是简单的“低调”二字可以概括的。
这让我想起《小王子》中的那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
朋友圈的热闹与否,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生活的丰盈程度。
他们不是孤僻也不是冷漠,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与世界相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